close

2型糖尿病的危害很大,治療2型糖尿病刻不容緩。所以了解2型糖尿病的症狀有哪些特征非常必要。下麵就為大家詳細介紹。 2型糖尿病的症狀是什麼?1、大血管病變糖尿病可導致大、中動脈粥樣硬化,它主要侵犯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和肢體外周動脈,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腦血管病、腎動脈硬化、肢體動脈硬化等。肢體外周動脈搏粥樣硬化常以下肢動脈病變為主,表現為下肢疼痛、感覺異常和間歇性跛行,嚴重供血不足可導致肢體壞疽。2、微血管病變微循環障礙、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典型改變,主要表現在視網膜、腎、神經、心肌組織,其中主要是糖尿病腎病和視網膜病。糖尿病心肌病可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3、2型糖尿病的特征還包括神經病變病變部位以周圍神經為主,通常為對稱性,下肢較上肢嚴重,病情進展緩慢,臨床上先出現肢端感覺異常,分布如襪子或手套狀,伴麻木、針刺、灼熱或如踏棉墊感,有時伴痛覺過。隨後有肢痛,夜間及寒冷季節加重,後期可有運動神經受累,出現肌張力減弱,肌力減弱以至肌萎縮和癱瘓。自主神經病變也較常見,並可較早出現,,影響胃腸、心血管、泌尿係統和性器官功能,臨床表現有瞳孔改變和排汗異常,胃排空延遲、腹瀉、便秘等胃腸功能失調,體位性低血壓、持續心動過速、心搏間距延長等心血管自主功能失常,以及殘尿量增加、尿失禁、尿瀦留、逆向射精、陽痿等。2型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什麼?第1件事——控製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控製目標上升為7%眾所周知,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反映血糖控製水平的主要指標,與患者的健康息息相關。相關研究指出,糖化血紅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關死亡率降低21%,心肌梗死降低14%。因此許多患者開始盲目地追求降低血糖,對此鄒大進教授指出,糖尿病治療的目的並不是追求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而是要兼顧心血管獲益和用藥安全。新版《指南》在結合多個大型循證醫學研究結果,並充分平衡風險和血管獲益基礎上,將HbA1c控製目標由2007年版《指南》確定的6.5%提升至7%。鄒大進教授對此表示,從目前的循證醫學證據來看,將HbA1c控製在6.5%很難,而與7%相比,其獲益相差不多。相反過於激進的降糖治療(HbA1C《6.0%)可能不利於患者預後,甚至增加患者低血糖發生率和死亡率。因此,不能僅僅依靠降低血糖來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風險,而降血糖藥物本身是否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也是評價其有效性的重要依據。第2件事——初始用藥統一治療路徑,確定首選用藥與2007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統一了主要治療路徑,並將二甲雙胍(格華止)作為唯一首選用藥。其中指出,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生活方式幹預3個月後, HbA1c仍超過7%的話,都應該首選二甲雙胍開始治療。據鄒大進教授介紹,二甲雙胍作為單藥降糖的口服治療方案,其作用機製全麵,可降低空腹及餐後血糖,低血糖發生率也相對較低。同時,英國UKPDS34研究結果顯示,使用二甲雙胍治療還能夠降低心血管風險,其中心肌梗死率下降39%,卒中下降41%。第3件事——終身管理 幹預、治療應貫穿一生鄒大進教授指出,2型糖尿病作為一種進展性疾病,在目前的醫學水平沒有辦法根治的情況下,患者需要進行終身治療,這包括生活方式幹預和藥物治療兩個方麵。生活方式幹預是2型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措施。研究表明,改變不良的飲食結構和習慣能降低相關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如高血壓、血脂異常和肥胖等的發生和加重。此外,適當的體力活動能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血糖控製;還有利於減輕體重、控製炎症、預防疾病和加強心理健康。有研究顯示,堅持規律運動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參考網站:糖尿病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健康資訊 的頭像
    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的部落格

    健康資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